信用风险控制是什么
2024-01-25 17:38 浏览量: 268
信用风险控制是指授信方根据信用识别和评估的结果,针对自己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结果。
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一是它为防止受信人由于过度投资于债务或贷款而发生现金短缺的问题;
二是公司为了扩大销售,放松信用政策,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拒绝付款或延期付款的风险,信用风险控制有利于确保两者保持最佳平衡。
如果授信人没有信用风险控制措施将有可能导致现金流动性减弱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为了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用风险管理,我们按照赊销业务发生的前后将风险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
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也就是事前预防,该阶段应侧重于客户选择。
企业应做的具体工作包括:
1.建立并维持一个机构来控制信用风险。
2.确立提供信用的原则。
3.制定信用政策。例如,对客户制定普通的信用条款,限定客户的总的信用额度。
4.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从而决定是否提供信用。
5.仔细审核销售合同。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也就是事中监控,该阶段应侧重于科学决策。
事中控制应该做的具体工作是:
1.执行信用政策。
2.信用周期的执行管理,包括开出发票、收款以及监督和控制过程。
3.发货查询,货款跟踪。
4.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关注是否有违反信用政策或者其他不良目的的行为发生。
5.监督顾客的信用情况,并相应地调整顾客的信用限额。
6.选择合适的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
7.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
8.回款记录,账龄分析。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事后处理。该阶段应侧重于加强监控力度。
1.加强应收账款基础资料的日常管理,选择科学合理的收款政策。
2.通过法律方式收回货款。在必要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通过诉讼来追收债权,以及在客户面临破产时实施债权人权利的行为。
3.适时转移应收账款的风险,利用应收账款融资。
4.坏账的处理。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将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损失及时计入费用,使其在财务报表中及时列示,以便分散坏账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